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锚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擘画了新时代新征程的宏伟蓝图。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与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的具体体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果,必然由全国各族人民共享。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就是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
这是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然要求全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要求56个民族实现总体现代化。我国有1.25亿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现代化建设任务较重的边疆地区、民族地区。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充分激发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活力,确保在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上一个民族不能少,具有重大意义。
这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所追求的共同富裕,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的富裕,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富裕。在民族地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相对突出。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对于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民族地区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具有重大意义。
这是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客观要求。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要求在民族工作中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两者不可偏废。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可靠保障。民族自治地方有328个县(旗)位于22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涵盖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四种类型,占民族自治地方总面积的48.5%,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1.1%。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然要求民族地区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区,这对于促进民族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这是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具有包容、和平、开放的文明根性。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谋求中华民族自身的发展,也必将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我国与14个国家接壤,141个陆地边境县有112个在民族自治地方,是睦邻周边的重要区域。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引领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大意义。
3月25日,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景迈山古茶林春茶开采。 新华社发
新时代十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民族地区主动融入和服务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积累了信心和底气。
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为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打牢了政治基础。民族地区312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一道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小康。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一些新中国成立后“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又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十年来,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族群众发自内心地感恩习近平总书记、感恩中国共产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决心更加坚定。
民族地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打牢了思想基础。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不断巩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地区广泛传播,逐步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不断巩固。
民族地区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为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打牢了经济基础。从规模看,民族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1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1.8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6909元增长至58197元。从占比看,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稳步提升,由2012年的9.5%增加至2021年的10.3%。从增速看,2012年至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6%,高于全国同期1.1个百分点。从收入看,2012年至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456元增长至39945元、年均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平均收入从6314元增长至15094元、年均增长10.2%,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为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打牢了社会基础。十年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不断发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据统计,2012年以来,全国已经累计命名1524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民族团结进步的阵地已经拓展到企业、乡村、机关、社区,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活动已经融入到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各族群众的工作生活中,大家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做得了和睦邻居、交得了知心朋友、结得了美满姻缘。
深刻把握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完成好这一重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团结奋斗。“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还要靠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新征程上,面对各种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各族人民要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把力量凝聚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上,共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伟大荣光。
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实践证明,绝不能简单地就经济发展论经济发展,要从政治上考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让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美好生活从哪里来,不断增进“五个认同”。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国家的统一和安全,就没有各民族的繁荣发展。民族地区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保障边疆安全和生态安全等方面讲大局、担重责、闯新路。
找准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切入点和发力点。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支持民族地区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将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
处理好各方面支持与自力更生的关系。当前,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许多制约,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民族地区既要充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也要深化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争取中央和发达地区的大力支持。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实际,以公平公正为原则,突出区域化和精准性,更多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制定和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
以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硕果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闯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路子,对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进行“破题”拓展,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以“三项计划”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助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推动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建设。全面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支持民族地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优化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加快出疆入藏等综合运输通道建设,交通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改造提升农牧业,鼓励发展民族手工业、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推进民族村寨高质量保护与发展,促进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支持民族地区推进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更好融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增进民族地区民生福祉,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建设。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鼓励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产业、企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消除各类就业歧视。支持民族地区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强高校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加大对理工农医等学科建设支持力度,推动优质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完善重大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妇幼健康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不断提高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监测、预防和治疗能力,加强民族医药基础理论、临床应用和特色专科建设。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慈善等制度,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民族地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引导各族群众在参与创建中提升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支持民族地区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动东西部科技合作。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深入开展“科普文化进万家”“科普边疆行”活动,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宣传教育,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现代文明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摒弃陋习、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的思想理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正确区分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防止宗教干涉教育、司法、行政职能和社会生活。
推动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绿水青山更好转化为金山银山。